真正活得舒服的人,是那些“无用”的人
从小到大,我们都被灌输一个概念:做有用的人,结交有用的朋友,看有用的书,听有用的课,讲有用的话。
(相关资料图)
凡事都带着功利心,得到的东西也不少,但是却活得很累。
比较一番就会发现,那些无用的人,反而活得更好。正所谓,没心没肺,活着不累。
庄子也说过:“人皆知有用之用,而莫知无用之用也。”
原来,人生并不是用来“用”的,允许自己无用,就真正顺其自然了。
01
太有用的人,往往活得很累。
宋真宗时期,有一个叫梅询的人,考中进士之后,接受皇帝的召见。
梅询谈论国家大事,深得皇帝喜欢,然后被视为“奇才”。
很长一段时间,梅询负责起草诏书,构思很繁琐,还要反复修改。
有一天,他拿起笔,不知道如何开始,就在门口的台阶上走来走去,烦恼到了极致。
忽然,他看到一个老兵在门口晒太阳,伸着懒腰。
他问:“您,认识字吗?”
老兵回答:“不认识。”
梅询感慨:“更快活也。”
时过境迁,身在职场的你我,仍旧有和梅询一样的感悟——谁能干,谁就多干;干得多,就错得多。
反而是那些工作能力不太强的人,逍遥自在,或者做点杂务,轻轻松松一整天。也有一些很低调的人,或者说是很会伪装的人,学习的时候多,出力的时候相对少一些。
工作能力强的人,也会常常被拿着去应付急事,加班加点的时候,也不少。
宋朝的苏轼,才高八斗,也知道大局。
当朝廷推行王安石办法的时候,他站出来反对,直接指出不符合治理天下的制度。
悲剧的是,苏轼的言语,被人抓住把柄,陷入了乌台诗案,官职也一次次被贬。
在苏轼的身上,还可以看到一个人性的弱点——一次错误,就会推翻所有的成绩。他在杭州,修建大堤,遏制瘟疫,治理洪水等功绩,几乎被掩盖了。
“100-1=0”定律告诉我们,你做对多少次,都没有用,错一次就被全盘否定了。
从以上例子,以及生活现实来看,做人太有用,起码有三个坏处,会累了自己。
其一,太有用的人,生活会变得忙乱,要处理的事情会更多。
其二,太有用的人,很容易变成众矢之的,被人嫉妒和仇视、提防。
其三,太有用的人,也会高估自己的能力,导致出现狂妄的征兆。
从人生价值追求来说,你做的每一件事,都希望是有用的,那就会陷入思维困局。
你的生活很充实,但是一些无用功,会妨碍你;做人的功利心,很可能让你做事,不择手段,失去人品,被人厌恶。
更难受的是,你带着“有用”的目标去社交,人人敬而远之。毕竟,社交的一开始,不是被人赤裸裸地利用,不需要那么复杂。
02
做个无用的人,一切都很自由。
庄子写过一棵树。
树干很大,却歪歪扭扭,树形也很不好。
但是大树却托梦给庄子,说因为自己无用,因此没有工匠去砍伐,得以自由成长,另一方面,树冠很大,带来了一片阴凉,因此成为了人们躲阴的地方,发挥了另一种好处。
也就是说,做一个无用的人,本质上是——无用方为大用。
北宋宰相丁谓,跟随皇帝外出巡视。
皇帝一高兴,就要赏赐给随行的大臣,每人一条玉带。
可是随行的大臣有八个,玉带只有七条,让皇帝很为难。
丁谓说:“这还不简单,我早已有玉带了,这次赏赐,就算了。”
当皇帝回到皇宫,觉得亏待了丁谓,就另外赏赐了一条更贵重的玉带。
在人与人、人与外物交往中,有一个心理学概念,叫“过渡性空间”——释放出一定的空间,学会自我安慰,从而让对方很自由,从而促进社交关系。
除了“无用社交”之外,我们还可以在很多方面,做个无用的人。
爱好无用,做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,不管有没有结果。
想要学美术,就大大方方去学,别管能不能成为美术家,能不能被人鼓掌。
喝茶就喝茶,自己喜欢什么口味,都行,不一定要身边的人,都喜欢。
帮人无用,不要指望任何人会回报自己,连自己的名字,都不要对方记住。
你随时帮人,快乐了自己的心,也不给别人添加“报恩”的难题。
育儿无用,尽管教育孩子,积极向上,不指望孩子一定考上好大学,能够混到好的工作。
久而久之,你还有了“无心插柳柳成荫”的喜悦。孩子的每一次进步,都会是惊喜的,而不是满足父母的期待。
职场无用,工作就是为了赚一些钱,养家糊口,所谓奖状,经验介绍等,都工作的一部分,得失都无所谓。
不被工作困扰自己,反而多了一些自由发挥的空间,工作出色的可能性更大了。
林语堂在《京华烟云》中写到:“在人的一生,有些细微之事,本身毫无意义可言,却具有极大的重要性。”
生活有太多的细节,都是没有用的。但是你无需省去,不要模板化,自然坦然。
03
人生几十年,本来是如诗如画的,可是你却追求有用,烦恼不已。
与其每件事都要有结果,要收获满满,不如但行好事,莫问前程。
想去哪里,就去哪里,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。一路上的花花草草,都是风景;天黑了,一抬头,星空也很美。
有阴霾的日子,阴霾千变万化,也有别样的美。
心若阳光,看到伤疤,也会觉得是一朵花。
从今往后,允许自己做个无用的人,给生命松绑,给生活自由。
作者:布衣粗食。
关注我的文字,走进你的心灵。
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标签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