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京想尽办法提高患者治愈率迎战重症高峰他们拼尽全力
12月24日晚,史女士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(以下简称“北医三院”)急诊科,等待载着父亲的急救车。她的父亲80多岁了,突发心梗。
【资料图】
急救车到了。急诊室“人山人海”,但医院让他们跳过挂号环节,直接带史女士父亲去做心电图,值班大夫确认结果后,立刻将老人送进抢救室施救。
“一个多小时的时间里,我父亲的血管居然被通开了,并装上了支架!”史女士通过市长热线转达自己的谢意,“你们的急救有条不紊,及时抢救每一个病危的患者,作为病人家属真心感谢!”
作为北京市门急诊接诊量最大的综合医院,北医三院患者就医需求旺盛。在医护人员相继感染新冠病毒、在岗率最低50%的情况下,2022年12月以来,该院门诊接诊患者已超过26万人次。由于感染人数基数大,高龄、危重症患者比例不断攀升。
“保健康、防重症”成为新冠病毒感染防控的目标后,全力展开对重症患者,尤其是老年重症患者的救治,想尽办法提高治愈率,降低死亡率,成为近期北京各大医院的常态。“举全院之力”,在这场与新冠病毒感染重症高峰的战斗中,成了医疗机构的普遍写照。
北医三院急诊科迅速增加就诊单元,医院扩容急诊抢救室,将原急诊输液室、医生办公室改造为临时抢救室,抢救床位增加了两倍。同时,医院还增加了留观床位,紧急调配100余名医护支援急诊工作,并根据需求持续动态补充。
随着患者需求的增多,北医三院加快完成综合ICU、专科ICU的改造扩容,随时准备收治危重症患者;打破内外科病房划分,统一布局,将符合条件的普通病房升级改造为呼吸亚重症病房,尽最大可能快速收治危重症患者。
作为国内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领域的顶级医院,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(以下简称“朝阳医院”)也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。
“以12月26日为例,朝阳医院接诊急诊发热患者1763人,数倍于平时的接诊量;抢救室接诊危重症患者85人。”朝阳医院党委常委、急诊医学科主任郭树彬介绍,12月15日起,朝阳医院依托呼吸、急诊、重症医学、心血管、神经等专科优势,组建综合救治病区,收治急危重症患者,疏解急诊压力;同时,通过整合床位资源、重症监护病房改造、重症理论和实操培训等,加强重症资源储备。截至12月26日,朝阳医院综合救治病区累计收治重症患者527人。
在这场与奥密克戎变异株的对抗中,120急救员成为重要的生命摆渡人之一。但突如其来的感染高峰,一度让拨打120的患者需要等待较长时间。
在过去近一个月里,贾立琦奔跑在院前急救一线,即便在自己感染期间,或同车护士不能到岗的状况下,她都几乎没停过。
她说,在这轮疫情中,很多老人需要紧急救助,她会拼尽全力。而“拼尽全力”,是近期北京院前急救人员常说的一句话。北京市朝阳区紧急医疗救援中心主任陈焜也希望调集更多的资源,保障每一个紧急电话打进来后都能有反馈。
近期,北京市扩容120接听调度席,增加急救车组,确保老百姓拨打的120电话能“接得起来”,救护车能“派得出去”。朝阳区等多个区还开始执行新政,由区级紧急医疗救援中心负责转运部分最需要紧急救助的患者。
陈焜说,区级紧急医疗救援中心以往不直接参与急救车辆的派单调度,由于近期全市派单量持续增加,北京市急救中心将接听的朝阳区120求助信息转接至辖区,区紧急医疗救援中心需对信息进行梳理,并结合患者情况进行分级分类派单。
为确保派单接得住,朝阳区120将接听席位从过去的8个扩充至20个。陈琨说,这些席位需要“7×24”小时有人值守,这意味着要有100多人的团队轮番作战,才能确保电话接得起来。
除了接听席扩容外,救护车辆也比前期有更多的投运。以朝阳区为例,全区150辆抢救型救护车已全部投入使用。目前,北京有不少爱心车队参与到急救转运中,只承担运送任务。
陈焜说,近期,朝阳区集结了千余名医护人员,编为314个救护组,承担紧急救护职责。近7日来,朝阳区120日均出车都突破千次。陈琨说,尽管有的患者拨打120后还需要等待,但朝阳区120目前已能实现“日清零”,而且“日清零”的时间越来越早。
针对特殊人群,北京各大医院也在全力保障绿色通道畅通。
作为国内神经外科领域的顶级医院,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针对卒中、孕产妇等特殊人群,及早制订了救治策略,例如对卒中患者,进一步整合神经内外科、神经介入、ICU等各学科资源,将各环节流程前置,畅通从急诊收治到溶栓或手术取栓的全流程,确保新冠病毒核酸阳性合并卒中的急危重症患者得到及时救治。
也有一些患者来医院只是为了开药。为满足这部分群众的需求,12月14日,朝阳医院在朝阳体育馆开放第二发热门诊。据朝阳医院门诊办公室副主任张玉华介绍,目前第二发热门诊每日接诊患者600人次左右,人数有下降的趋势。
此外,通过互联网医院提供新冠病毒感染在线问诊服务,分流轻症患者,也成为各大医院的一项重要举措。
作为区域内重要的三级医院,北京市垂杨柳医院也正在竭尽全力救治生命。在病房,诊疗小组实行24小时轮班值守,实现1名医生看护2-3名重症患者的医患配比。
“我们的医护人员每天连续工作14到19个小时,全力做好患者的抢救工作。”北京市垂杨柳医院急诊科主任顾伟表示。
中青报·中青网记者 胡宁 刘世昕 来源:中国青年报
标签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