位置: 首页 > 财经 > > 正文

是诗词,打开更辽阔的精神世界

2023-08-16 15:07:46 来源:光明网

【专家点评】

作者:沈湘平(北京师范大学全球化与文化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、哲学学院教授)

古诗词教育是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抓手,必须从小抓起,让古诗词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。教育部2021年发布的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》(以下简称《指南》)和2022年发布的新课标,都包含着有关古诗词教育的要求。创造性地落实这些要求,需要把握以下五点。


【资料图】

“只用篇章为教化”:既要有意思更要有意义。古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最凝练、最精致、最感人也是运用最广泛的文化形式。小孩子学习古诗词,往往就从这种“有意思”开始。然而,传情咏志、文以载道、文以化人是古诗词的基本功能,对照《指南》,古诗词教育应把学生体会和弘扬中华人文精神放在第一位,重点要让学生理解求同存异、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,文以载道、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,形神兼备、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,俭约自守、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等,进而以人文精神通达思想理念,化成美德善行。如此,从有意思进阶到有意义,古诗词教育就起到独特的铸魂育人作用。

“信手拈来总自然”:从感受体验渐入创新运用。古诗词脍炙人口,但其文字与意旨有难易、深浅之别,学生学习古诗词必须循序渐进,有明确的学段进阶。以古诗词教育核心课程语文为例,“诵读古诗词”作为学习古诗词的基本方式贯穿中小学,但不同学段目标不一。小学低年级重在帮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音韵美与节律美;小学中年级重在帮助学生体验古诗词的结构美与意境美;小学高年级重在引导学生从思想观念、社会风尚、美学追求、生活理念等方面认识古诗词的博大精深。初中阶段则是帮助学生学习格律知识,感受其节奏美、意境美和意蕴美的融合,感悟并实践中国语言文字独特的表达方式;高中阶段重在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词的意境美与哲理美,能有意识地引用古诗词,自觉体现中国语言文字表达方式的特点,初步形成文化自觉的意识。

“发于歌咏形于诗”:强化语文与其他课程的协同。开展跨学科主题教学,强化课程协同育人功能,是新课标的新要求。古诗词教育涉及众多学科,其中语文和艺术的协同极为重要。正所谓“古者教以诗乐,诵之、弦之、歌之、舞之”,因为“诗,言其志也,歌,咏其声也,舞,动其容也。三者本于心,然后乐器从之”,诗与歌、舞本就不分家。一方面,语文课的古诗词教学应很好地运用音乐、舞蹈等辅助形式;另一方面,艺术课要从艺术的角度将诗词与音乐、舞蹈乃至书画印融为一体。《指南》明确指出,艺术课程在小学要让学生接触、体验、表现像《咏鹅》这样简单明快、朗朗上口的语言艺术作品;初中要求在影视艺术部分选择如《千古唐诗》(纪录片)等层次分明、技术丰富的作品。

“别出心裁意自高”:进行创造性的有机拓展。《指南》、课程标准和教材为古诗词教育提供了基本依据,新版《语文课程标准》还列出了“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”。在实际教学中,教师可进行创造性拓展。以语文课为例,现行人教版教材四年级上册有宋代诗人卢钺的《雪梅》一诗:“梅雪争春未肯降,骚人阁笔费评章。梅须逊雪三分白,雪却输梅一段香。”这首诗有着生动的情趣和深刻的理趣。但题注中明确说这是作者两首《雪梅》诗中的一首。于是,拓展学习另一首就顺理成章:“有梅无雪不精神,有雪无诗俗了人。日暮诗成天又雪,与梅并作十分春。”后一首与前一首一样晓白、生动而理趣盎然,但更强调相互成就、相得益彰。这种有机拓展更有利于学生提升语文课程核心素养。

“真情尽向诗中见”:真诚与情深是关键密码。重情是中华民族的鲜明特质,古诗词则是千百年来中国人美好情怀、情感、情意、情义、情思、情理、情操的升华之精粹。说到底,古诗词教育法无定法,前提和关键在于真诚与情深。因为真诚和情深,学习古诗词就会改变气质、陶冶情操,使人情飞扬、志高昂、人灵秀,“腹有诗书气自华”。因为真诚和情深,我们就能和孩子们一道掌握人文中国的精神密码,神交古人,与之共情,增强民族自豪感、坚定文化自信,成为堂堂正正的中国人。

(项目团队:光明日报记者 张胜、陆健、李洁、李宏、张国圣、周洪双、龙军、禹爱华、赵嘉伟、赵秋丽、冯帆、王斯敏 光明日报通讯员 王鹏、孙欢欢、李青)

《光明日报》(2023年08月16日 07版)

来源:光明网-《光明日报》

标签: